查看原文
其他

“两头婚”:小家庭不独立,婆媳关系更好、娘家权益有保障

王芊霓 芊霓的咖啡馆 2021-01-22


“男女方都是迎亲,都是‘娶’”,“三个月住你家,三个月住我家”。最近,江浙地区“两头婚”的婚姻形式引起广泛讨论,有人认为“两头婚”省掉了彩礼和嫁妆,简化了传统婚姻形式,是一种进步;也有人认为虽然彩礼嫁妆被省去,但小夫妻的日常开销还是要依靠双方父母,年轻人不独立自主。


“两头婚”的具体实行中和传统嫁娶婚都有哪些差异?这种婚姻形式更能保护女性的权益吗?未来有可能扩展到全国吗?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黄亚慧十年前就在《妇女研究论丛》发表了她关于“两头婚”的研究,也一直在关注这个现象,我们采访了她。


黄亚慧


“两头婚”中小家庭不独立,因为没得到财产的提前分配


王芊霓:“两头婚”是既不要彩礼也也不给嫁妆,这是不是说明当地是一个性别更平等的地方?


黄亚慧:有一本书叫《闺塾师》,讲明清时期的苏南女性的文化生活,能够从侧面反映当地女性地位是较高的,特别是世家大族中的女性。后来,这个地区它比较特殊,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效果要比其他地区更好,很多70后们都已经是独生子女了,那个地方的父母很能够接受独生子女政策,70后中就有两头婚的形式。


王芊霓:在苏南,长女是不会外嫁的。


黄亚慧:如果说家里面有两个女孩,长女会留在家,就叫“长女不外嫁”,这个是一个传统。当地人一般认为长女懂事比较早,能够帮助家里面很多事情,所以通常会把长女留下来。过去的招赘婚也比较普遍,确实是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我一个同学在重庆给学生讲两头婚,他们觉得你是在开玩笑吧,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事?


王芊霓:是的,中国真的是太大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别真的可以达到这个程度,在内部产生猎奇和异文化的效果。接下来我想问,能不需要彩礼,进行两头婚的女方家条件一定是不错的?因为两方还需要分别买一套婚房?


黄亚慧:经济条件如何并不一定,我调查的农村地区其实也不买新房,两家农村房子都再装修一下就行。当然,如果条件好,双方各买一套,或者说两方合买一套,两方出同等的钱买一套也是有的。当地人也提到,经济条件好的跟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进行两头婚,一般的就找一般的家庭。



因为如果两家经济条件差距太大,就会出现“嫁”的嫌疑,在结婚的协商过程当中可能会处于弱势,包括年轻人,他们也可能更喜欢经常住在条件更好的这一家。也包括生下来的小孩,比如说要生两个,一家条件很好,你以后继承我的家产,另外一家条件很差,你继承他的家产,那两个小孩之间就不平衡。这种贫富差异体现在同一个家庭的两个小孩身上是不公平的。


王芊霓:他们能够从各自的原生家庭带入到小家庭的资产大概是个什么样的量级?选择两头婚的是比嫁娶婚经济条件优越?


黄亚慧:当时(2012年)当地偏远郊区的别墅的价格大概是150万以上一套,这是先给你一个房价的概念,经济上,其实差异很大,有穷的有富的,不能说选择两头婚的就比嫁娶婚经济条件优越。


有一种理论叫婚姻资助理论,婚姻资助事实上是通过彩礼与嫁妆帮助小家庭获得独立的能力,然后跟父母自然而然的分离理论,也有认为它是一个财产的提前分割。嫁娶婚中的嫁妆和彩礼是长辈对于年轻夫妇的资助,目的是帮助他们的小家庭建立,获得独立的能力。


但“两头婚”不同,财产并没有提前分配,他们没有从父母那里收获多少财产,而且如果没有买婚房,而是交替生活在各自父母家中,他们日常生活的开支是在依靠父母,小家庭没有获得独立生活的条件。


王芊霓:这是啃老?


黄亚慧:也不是啃老,他们有自己的花销,也有工作。但是家庭正常的开支很多,比如说买菜,小孩没大之前,主要就是靠父母,然后获得生活上的照料,


我认为一个家庭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的,年轻的小夫妻(往往20岁出头就结婚了)没有获得过资助,所以也不具备独立的能力,他必须依附父母家庭,等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了,小孩也慢慢大了,父母也慢慢老了,他们也逃不过养老赡养的责任,那时候他们的负担是很重的。

 

王芊霓:关于代际关系,有学者认为女性权益的崛起其实背后是长辈们的付出或者牺牲,也是长辈权力的衰落。不知道你是否认可这个观点,长辈们是怎么想的?


黄亚慧:我更觉得这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家庭是发展变化的,夫妻小家庭刚成立的时候能力比较弱,也很需要长辈的帮忙。我觉得从互惠的角度上来讲可能会更好一点,我在这个访谈过程当中也遇到过,长辈也非常想要照顾晚辈,增进情感交流。


当然也有人抱怨,两头婚轮流居住,父母很辛苦,父母就像招待客人一样,小夫妻就像住宾馆一样,什么也不干,时间一长很累,走了之后又觉得想他们。所以他们觉得回来毕竟是好的,因为还是有跟家庭有联系,总比不回来的好。所以我觉得这个两头居住能够避免在一家待的时间太长相互腻烦,特别是婆媳关系可能处得更好了。


我访谈过一个70后,他们已经过了10来年这种生活了,小孩已经上小学,这样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是在两个家庭间寄居,而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表现出一种对自己独立家庭生活的向往。



他们就很想摆脱这种模式,想自己买一个房子独立,也是因为父母年纪也慢慢大了,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辛劳,又要招呼你们吃饭照顾你们生活。我觉得家庭发展到这个阶段,年轻人就慢慢独立了。但是在他们刚结婚的阶段,是不利于他们的这种独立性的成长的,他们很多时候也没有生活自主性的选择。


“两头婚”追求的双方平衡是什么?

 

王芊霓: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婚姻比较现实,父母参与的比较多,这种协议会让婚姻的交换关系赤裸裸地被看到。比如,结婚前亲家之间会谈具体的什么问题呢?


黄亚慧:两头婚的一个事实就是父母在结婚这个环节参与很多。因为两头婚没有明确的仪式,所以两方各都在争取和协商。


比如,男女方都会有一个迎亲的环节,婚姻当中有一个正餐也要协商的,有的地方就是正式的搞两顿,或者说避免矛盾,就干脆放在一起去个饭店就结束,还有晚上新房在谁家睡也是有讲究的。因为总有一些重要的时刻,你没法一半一半,所以很荒诞,出现有上半夜在他家,下半夜到了另外一家。这里面有很多协商的东西,没有一个明文统一的做法,但是大家就是在追求双方的平衡。



所以也很考验父母和孩子。我的研究发现,如果两个年轻人他们感情非常好,那么父母会迁就他们很多,两家比较容易达成协议,但如果小年轻他们两个感情一般,就容易受到结婚琐碎事情的干扰,其实很考验年轻人的感情基础,很可能最后就谈崩了。


王芊霓:现在有种声音说“接亲”是对女性的物化,怎么就要接走,女方爸妈为什么就要哭,男方爸妈为什么就要笑呢?


黄亚慧:迎亲接亲是跟我们传统的家庭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社会中迎亲,儿子是跟父亲拜别,然后鞠躬骑上马,领着父亲的命令去完成把媳妇迎进门的任务,家族的传承才是最重要的(女人本身没那么重要),所以这个仪式其实也是在强化中国传统价值。而两头婚双方也都是“娶”,不是“嫁”的仪式,给人一种“我家是娶进门”的,我是“获益”的,很有面子的感觉


王芊霓:两头婚这种形式会影响到结婚年龄吗?


黄亚慧:跟年龄没太大关系,我调查的地方,他的结婚年龄都还蛮小的,都是小孩。有一家是没到法定生育年龄,小孩已经出生了,之后才办的婚礼。


王芊霓:考虑到他们的年龄那么小,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两家父母说了算,那这个权力是在长辈手里面,而不是在年轻人手里面?


黄亚:父权的衰弱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他们的权力也只能在婚姻达成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作用。比如谈恋爱这个阶段父母是做不了主的,生育也做不了主,他们的影响力发生在结婚这个环节,还有婚后的具体生活当中,因为婚后日常开支往往需要父母的帮助。


王芊霓:冠姓也是一个热点,如果两个都是女孩,好像或者都是男孩问题也不大,如果是一男一女就会涉及到怎么分配?


黄亚:一开始普遍的做法是结婚前说好第一胎不管男女,保证姓跟男方,到了第二胎不管男女,跟女方姓,但是现实当中会出现反悔的情况,婚前说的再好,婚后就又不一样了。


我接触过一个案例比较极端,两方怎么协商都不成,最后说好两个小孩生下来之后再来解决姓的问题,先都不姓,最后婚就没有结成。男方是外地人,他在父权文化中长大,他不能够理解女方的各种做法和要求。


王芊霓:姓在当地也是一种香火的概念吗?在当地文化上来看就是男孩和女孩是一样的,都可以传承家族的姓。是吗?


黄亚:有的,有一些当地人年三十的整个晚上都是挨个山头去烧香拜佛,要抢头香。年轻人也对本地文化很认同,生活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当中,多多少少是对这种形式的传承是认同的。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中讲了这个事情,如果这家只有女儿怎么办?一个是招女婿的方式,但是现在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也好了,过去讲家贫子壮则出赘,就是你家庭很穷,男孩又多,就把男孩就招出去当招女婿。但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都不错,然后就很金贵,谁也不舍得。


所以女方家庭的两头婚是怎么来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女方家庭很难通过招女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也有传统的做法,就是两头挂花幡,这是另外一个就是解决办法。花幡就是一个传世的象征,期望婚后生的孩子中有一个能继承女方家系,保证女方的家系的传承。


其实传统文化当中有这样的一个做法,只不过过去这种需求不多,但是现在这种需求多了,他们就借助这种传统的做法,这个现象就越来越多了,有一个理论叫做工具箱理论,是说中国家庭制度可以理解为是这样的一个工具箱,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工具,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就借来用一下,但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其他的工具。


两头婚中女儿贴补和赡养娘家更加名正言顺

 

王芊霓:看上去确实是双方利益的一个平衡?


黄亚:两头婚很强调两方家庭的平衡,事实上是两个“赡养圈”,两个家庭的父母都要靠年轻的夫妻来承担他们的赡养责任,这两个圈子也存在竞争,比如对于姓氏、以及资源的这种争夺。



王芊霓:老人们具体期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赡养?

黄亚慧:过去传统的嫁娶婚当中,如果儿媳妇一天到晚把自己的钱贴给娘家,婆家是很有意见的。所以嫁娶婚事实上就保障了独家养老的权益,但是两头婚里,儿媳妇把自己的钱贴回给娘家也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事情,女儿赡养是名正言顺的,是从制度上保障娘家的权益


王芊霓:因为大前提还是都是独生子女对吧?而且大家年龄差不多的话,双方的父母可能都会生病,在现实中如果男方工作忙碌是不是在赡养老人上,最后具体的照料劳动是女方在做?


黄亚:我觉得可能看夫妻两个他们的分工,因为不管怎么样,4个老人的责任都是在他们两个身上。


王芊霓:今年有个热点是网红 Papi酱,他们结婚之后双方亲家都没见过,过年是各回各家,也是一种男女平等的表现,当地有没有可能有这种独立的婚姻形式?


黄亚:两头婚和Papi酱的这种正好是反过来,两头婚的父母们非常积极地参与他们的生活。一个原因是情感的需求,过去的子女很多,其中一个老大结婚了走了,离开父母家庭了,然后下面还有好几个孩子,空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现在空巢就很突然,父母还是需要孩子的陪伴。


王芊霓:也就是说,在当地还是需要父母来进行育儿和照料的帮助,但是Papi酱为代表的婚姻里是会外包给一些育儿嫂或者是家务工,虽然说可能最后落到男女的地位上,都是一种男女双方的平等,但是跟长辈的关系,一个是比较紧密的,是非常松散的。“两头婚”会减轻女方的劳家务、劳动、生育、教育这些的压力吗?


黄亚:生育的压力反而是增强了,可能来自双方家庭的期待,一旦选择两头婚,如果不生两个就可能导致双方家庭产生矛盾。家庭劳动,很多事情是老年女性、父母承担了很多,这一点其实跟城里的或其他婚姻状况都很相似。


王芊霓:两头婚的本质是对父权的挑战还是强化?这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黄亚:是有关系的。女性在家庭当中,特别是独女户的家庭当中,她的价值是上升的,也是一个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效果,女儿在家庭当中作为赡养人的价值、继承人的价值不断受到重视。两头婚姻事实上是对女性从家庭制度上进行赋权,赋予她们继嗣与继承家产的权力,从而女儿正式成为父亲家族的一员,其权利与义务都被正式确定下来,虽然现在还不能断定这种变化是否具有一种永久性的效应。


过去的婚姻模式更多的是铁板钉钉的这种嫁娶婚,但是在两头婚中可以用一种协商的方式来讨论,当从夫居与随父姓的这类自然安排都可以协商的时候,那么传统的父系家族制度则必然出现了结构上的松动,生活的安排可以不再遵守传统的约定,一切都有了协商的可能


所以生一个女儿也不认为是一个什么悲观的事情,也重视女儿的教育投资了,婚后女儿跟娘家的关系很紧密,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 我在夫家住的不高兴,可以在娘家住一段时间,没有人会说什么,其实可以提高自己在婆家的地位。


婆婆对儿媳妇的态度也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是“进了我家门就是我家人了”,也有一个理论叫“子宫家庭”就是婆婆跟儿子是一个子宫家庭,然后儿子结婚之后,媳妇和她的孩子形成一个子宫家庭,然后婆婆的养老资源是需要跟另外一个子宫家庭去竞争的。但现在儿媳妇没有完全进你家门,她还还有一半在自己家,是另外一个家庭的很重要的支持。婆婆不仅需要跟媳妇的子宫家庭竞争,还需要跟亲家竞争。

所以对待儿媳妇的这种态度,可能跟传统的嫁娶婚的态度可能就会不同,产生了一种相互像对待客人一样的相处模式。



王芊霓:是不是对男方来讲,他们的义务也变多了,比如说我们往往期待儿媳妇公婆做得更多,现在女婿同等的也得对岳父岳母如何,有这样一种平衡吗?这种婚姻形式可以广泛推行吗?


黄亚:是的,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去平衡。我觉得两头婚是从制度上保证女方的赡养责任和权益。其实现在很多城里人,他们的做法跟两头婚没有本质区别,也是两家出钱可买一套房子,然后父母轮流过来给他们帮忙带孩子,共同赡养老人等等。

我觉得是有可能推广的,我有一个同学,她有一个女儿,她就希望以后采取这种模式,倒不是为了姓氏的传承,而是为了跟孩子保持紧密的情感联系,其他的形式可能都不在乎,所以未来可能会创新出多种形式的两头婚。



(本文首发澎湃新闻)

(张可玟对本文亦有贡献)

 王芊霓  王一凡 /采写

王一凡/图文排版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